吃到变质食物后应立即停止食用,并通过催吐、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等方式处理,必要时需就医。变质食物可能由微生物污染、储存不当、超过保质期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一、催吐 若误食变质食物时间较短,可通过刺激咽喉部催吐,减少毒素吸收。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黏膜损伤,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儿童或意识不清者禁止自行催吐,需立即送医。
二、补充水分 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肠道渗透压。观察尿液颜色,若持续深黄或无尿,提示脱水严重需静脉补液。
三、调整饮食 症状缓解后24小时内选择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逐步过渡至稀饭、面条。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加重胃肠负担。乳糖不耐受者暂禁乳制品,可用无乳糖配方替代。
四、药物干预 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发热或血便时需抗生素治疗,如诺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严禁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五、医疗处理 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急诊处理,可能需洗胃或静脉用药。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早就医。
日常需注意食物储存条件,熟食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冷藏食品需彻底加热。定期检查冰箱温度是否低于4℃,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避免食用颜色、气味异常的食品。若集体出现类似症状需上报疾控部门,保留可疑食物样本供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