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社交回避、学习能力下降、行为异常和躯体化症状等。青少年心理问题可能由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困扰或神经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需通过心理咨询、家庭干预、学校支持、药物治疗或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干预。
青少年可能突然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易怒,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出现自伤念头。这与青春期激素变化有关,也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家长需观察其情绪持续时间,若超过两周需寻求心理评估。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结合心理疏导治疗。
表现为拒绝与家人朋友交流,过度沉迷网络虚拟社交,可能伴随拒绝上学。这种情况可能与社交焦虑障碍或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家长需创造非批判性沟通环境,必要时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改善焦虑症状,同时配合团体心理治疗。
原本成绩稳定的青少年出现注意力涣散、作业拖延、考试成绩骤降,需排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学习障碍。可能与大脑前额叶发育延迟有关,可通过专注力训练、学业规划调整改善,严重时需使用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等药物辅助治疗。
包括偷窃、逃学、物质滥用等反社会行为,或反复洗手、检查等强迫行为。前者可能源于对立违抗障碍,后者常与强迫症相关。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显著,针对严重冲动行为可短期使用阿立哌唑口崩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长期头痛、腹痛、呕吐等躯体不适反复就医却无明确器质性疾病,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建议家长记录症状发作规律,通过放松训练配合小剂量盐酸阿米替林片缓解症状,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需建立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定期与青少年进行平等对话,关注其网络使用内容但不过度干涉。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课程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保证每日30分钟以上户外运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和B族维生素的粗粮,避免含糖饮料和咖啡因摄入。当症状影响正常生活超过一个月时,须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