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小龙虾时需注意食材新鲜度、过敏风险、寄生虫防控、食用部位选择及卫生操作。小龙虾可能携带致病菌或寄生虫,不当处理易引发胃肠不适或过敏反应。
选购活体小龙虾时需观察其活动能力,外壳应坚硬完整无破损,腹部洁净无黑斑。死亡超过2小时的小龙虾体内组胺含量快速上升,易导致食物中毒。市场销售的预煮小龙虾需确认冷链保存条件,包装无胀气现象。
甲壳类水产品过敏人群应避免食用,常见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嘴唇肿胀等速发型超敏反应。首次食用者建议少量尝试,儿童初次食用需家长监护观察2小时。既往有海鲜过敏史者应备好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
需保持100℃以上持续煮沸10-15分钟以杀灭肺吸虫等寄生虫。烹饪前应使用刷子清洁虾腹褶皱处,去除鳃部等易藏污纳垢部位。避免采用醉虾等生腌方式,未彻底加热的虾黄可能含有创伤弧菌。
建议仅食用虾尾肌肉,丢弃头部内脏及虾线。虾头中的肝胰腺易富集重金属,虾线内含消化残留物。儿童及孕妇应严格控制食用量,每周不超过200克净虾肉。
处理生虾前后需用肥皂水洗手,避免交叉污染厨具。食用时佩戴手套防止虾壳划伤,若出现伤口暴露需立即用碘伏消毒。餐后剩余小龙虾需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食用完毕。
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时应暂停进食,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过敏体质人群可预先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预防反应,但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储存需将活虾置于清水暂养,定期换水保持溶氧量,死亡个体应及时剔除。建议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食,帮助重金属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