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上脸”者通常不建议多喝酒。喝酒后脸红主要与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有关,可能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增加健康风险。
喝酒“上脸”是乙醛代谢异常的表现。酒精在体内先由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分解为乙酸。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时,乙醛无法被有效代谢,会刺激血管扩张导致面部潮红,同时可能引发心悸、头痛等不适。长期过量饮酒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增加食管癌等疾病风险。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乙醛脱氢酶活性极低,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出现明显脸红反应。这类人群对酒精的耐受性更差,乙醛蓄积可能直接损伤DNA,诱发细胞突变。此外,饮酒后脸红者若强行通过训练增加酒量,可能掩盖酒精对身体的损害信号,延误健康问题的发现。
建议喝酒易脸红者控制饮酒量或避免饮酒,优先选择无酒精饮品替代。日常可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绿叶蔬菜,帮助肝脏代谢。若需社交饮酒,应小口慢饮并配合进食,避免空腹饮酒加重不适。出现持续头晕、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