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通常不是胃切除造成的,但胃切除手术可能增加其发生概率。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由胃酸反流至食管导致,常见诱因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腹压增高等。胃切除术后若存在吻合口结构异常或胃排空延迟,可能成为继发性诱因。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是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机制,长期吸烟、饮酒或肥胖等因素可导致其松弛。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夜间平卧时加重。治疗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兰索拉唑肠溶胶囊,配合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术后患者若出现反流,需排查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胃瘫,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胃切除术后反流多与手术方式相关,全胃切除者食管直接与空肠吻合,缺乏胃酸中和作用更易发生反流。部分胃切除保留贲门者风险较低,但若术中损伤迷走神经可能影响胃排空。此类患者需抬高床头睡眠,避免高脂饮食,必要时可加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术后定期随访胃镜有助于早期发现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巧克力、薄荷等降低括约肌压力的食物。超重者需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压。若症状持续或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应及时复查胃镜评估黏膜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