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病是一种以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多系统疾病,主要累及肺部、淋巴结和皮肤等器官。肺结节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斑或眼部炎症。
肺结节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和免疫调节失衡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接触粉尘或某些病原体可能触发异常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过度激活,导致肉芽肿在多个器官中形成,影响器官正常功能。
肺结节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干咳、活动后气短和胸痛,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见皮肤结节性红斑或眼部葡萄膜炎,少数病例可能累及心脏、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程度与肉芽肿分布范围相关,约半数患者无明显不适。
诊断需结合胸部CT显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内多发小结节,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病理证实非干酪样肉芽肿。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升高支持诊断,需排除结核病等相似疾病。肺功能检查可评估肺通气功能障碍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
无症状患者通常无须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是活动期首选药物,可抑制肉芽肿炎症。对于激素无效者,可选用甲氨蝶呤片或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严重肺纤维化患者可能需要氧疗,极少数病例需考虑肺移植。
约60%患者可自行缓解,20%进展为慢性病程。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和肺功能至关重要,戒烟和避免呼吸道感染有助于改善预后。合并心脏或神经系统受累者预后较差,需长期多学科协作管理。患者应保持适度运动,保证营养均衡,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肺结节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接触粉尘和化学刺激物,冬季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西蓝花等,限制高盐高脂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引发气促。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