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其生理特性以传化物而不藏、通降为用为核心。
胆为六腑之首,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胆还主决断,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相关,胆气充足则决断力强,胆气虚则易惊悸不安。胆的生理特性为清虚之腑,喜宁谧而恶郁热,病理上易出现口苦、胁痛、黄疸等症状。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被称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通过蠕动将初步消化的食糜下传至小肠。胃喜润恶燥,胃阴充足则消化功能正常,胃阴不足可出现口干、胃脘灼痛。胃与脾相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上常见胃脘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
小肠主受盛和泌别清浊,将胃传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并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为水谷精微,通过脾转输至全身;浊者为糟粕,下传至大肠。小肠与心相表里,病理上可出现腹泻、腹痛、小便异常等症状。小肠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大肠主传导糟粕和吸收水分,将小肠下传的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与肺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大肠喜润恶燥,津液不足可导致便秘,水湿过多则出现腹泻。病理上常见便秘、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为津液之腑。膀胱与肾相表里,肾气的蒸腾气化决定膀胱的开阖。膀胱功能异常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尿闭等症状。膀胱的贮排功能依赖于肾气的固摄与推动,病理上多与肾的功能失调相关。
三焦为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部分。上焦如雾,主宣发卫气;中焦如沤,主腐熟水谷;下焦如渎,主排泄糟粕。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病理上可出现水液代谢障碍、气机不畅等症状。
六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为基础,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保持六腑功能正常需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及时排解二便。若出现持续消化不良、排便异常或排尿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