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具有传染性强、变异快、季节性流行等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引起发热、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流感病毒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三种,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能力最强,易引起大范围流行。
流感病毒可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感染。在密闭空间内,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传染性极强。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容易发生变异,导致病毒逃避免疫识别。抗原漂移可引发季节性流感,抗原转换则可能导致新型流感病毒出现,造成全球大流行。这种快速变异特性使疫苗需要每年更新。
流感在温带地区呈现明显季节性,北半球多在冬春季流行,南半球多在5-9月流行。这与低温干燥环境有利于病毒存活、人群室内聚集增加传播机会有关。热带地区流感可全年流行,雨季发病率可能升高。
流感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通常1-4天,突发高热可达39-40℃,伴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感染流感病毒后产生的免疫力仅针对该特定毒株,对新变异株保护有限。疫苗接种是最有效预防手段,但需每年接种以匹配流行毒株。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胶囊、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等可用于治疗,但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预防流感需注意个人卫生,流感季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出现流感症状应居家休息,多饮水,必要时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日常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