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邪属于季节性致病因素,主要与夏季高温高湿环境相关。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多见于夏至到立秋节气之间,其引发的疾病统称为暑病,包括中暑、暑湿感冒、暑热证等。暑邪致病机制主要与高温导致人体汗液过度排泄、电解质紊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高热、烦渴、汗出异常、胸闷呕吐等症状。预防暑病需避免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保持环境通风,出现严重头痛、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排汗散热维持体温平衡,但持续高温高湿会阻碍汗液蒸发,导致散热效率下降。此时暑邪易从口鼻或皮毛侵入,首先损伤津液,继而影响气机运行。轻者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暑湿困脾表现,重者可引发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属于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暑降温。传统中医将暑邪分为阳暑与阴暑,阳暑多因直接暴晒引发,阴暑常由贪凉饮冷导致。
暑邪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现代气象医学研究的季节性热疾病高度吻合。当湿球黑球温度指数超过32℃时,中暑风险显著增加。除环境因素外,个体适应性差异也影响发病概率,如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的人群突然接触高温更易发病。治疗上,轻度中暑可采用清凉油、十滴水、人丹等解暑药物,严重病例需静脉补液并配合物理降温。日常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生津饮品,避免在10:00-16:00时段进行高强度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