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传播。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出血热,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
埃博拉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呕吐物、粪便、唾液、汗液、精液等体液。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这些污染物后,病毒可侵入人体。医护人员或家属在照顾患者时若未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也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物、床单、医疗器械等间接感染。此外,处理或食用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猴子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埃博拉病毒还可通过性传播,康复后男性的精液中可能携带病毒长达数月,因此康复后一段时间内需避免无保护性行为。虽然理论上存在飞沫传播风险,但现有证据表明,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不会通过空气远距离扩散。
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需严格隔离患者、规范使用防护装备、彻底消毒污染物,并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且存在流行病学史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