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也可经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后未及时处理、接触感染动物的唾液、器官移植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
狂犬病病毒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当被犬、猫、狐狸、蝙蝠等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时,病毒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伤口越深、部位越靠近头部,感染风险越高。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被携带病毒的动物抓伤后,若皮肤出现破损且未及时清洗消毒,病毒可能通过微小伤口侵入。即使没有明显出血,表皮层破损仍可能造成感染。建议所有被可疑动物抓伤的情况都按照暴露后预防流程处理,包括伤口清洗和疫苗接种。
当携带病毒的动物舔舐人的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或舔舐已有破损的皮肤时,病毒可通过黏膜或皮肤裂隙进入人体。这种情况常见于与宠物亲密接触时,需特别注意避免让动物舔舐面部或开放性伤口。
极少数情况下,接受来自狂犬病患者的角膜、肝脏等器官移植可能导致感染。这类传播通常发生在供体处于狂犬病潜伏期且未被确诊时。医疗机构会对器官供体进行严格筛查以降低此类风险。
孕妇感染狂犬病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可能造成流产或新生儿感染。对于妊娠期暴露于狂犬病病毒的情况,仍建议按标准程序进行暴露后预防,现有证据表明疫苗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预防狂犬病需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动物,尤其要教育儿童不要逗弄流浪动物。家养犬猫应定期接种兽用狂犬疫苗。若发生可疑暴露,须立即彻底清洗伤口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处置。暴露后预防包括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和疫苗接种三个环节,全程规范处置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日常接触正常家养宠物不会传播狂犬病,但被任何动物致伤后都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