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主要应用于皮肤科、肿瘤科、眼科、口腔科及感染性疾病治疗等领域。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和特定波长光源激活产生细胞毒性物质以破坏病变组织的治疗方法。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常用于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皮肤肿瘤,以及痤疮、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光敏剂局部涂抹后经特定波长红光或蓝光照射,可选择性破坏异常增生的表皮细胞。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灼热感等反应,通常1-2周后可逐渐恢复。
光动力疗法适用于早期肺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实体肿瘤的局部治疗。通过内镜或穿刺将光敏剂导入肿瘤组织,经激光照射后产生单线态氧杀伤癌细胞。相比传统放化疗,该疗法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可能引起暂时性光过敏反应,治疗后需避光防护。
在眼科领域主要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特别是湿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静脉注射光敏剂后,用689nm激光精准照射病变血管,可抑制血管渗漏并延缓视力下降。治疗需严格掌握光照剂量,避免损伤正常视网膜组织。
口腔白斑、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可采用光动力疗法干预。局部应用氨基酮戊酸后经红光照射,能诱导异常增生细胞凋亡。该疗法可保留正常黏膜结构,但可能出现暂时性口腔黏膜水肿,需配合抗炎漱口液护理。
光动力疗法对耐药菌感染如慢性创面、牙周炎等具有抗菌作用。光敏剂与细菌结合后,光照产生的活性氧可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治疗浅表感染时疼痛较轻,深部感染需联合系统抗感染药物。
接受光动力治疗后需严格避光24-48小时,避免日光直射引发皮肤光敏反应。治疗期间应穿着深色衣物,使用物理防晒措施,室内保持窗帘遮蔽。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帮助减轻氧化应激。不同适应症的光敏剂类型、光照参数及疗程存在差异,具体方案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