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脑膜瘤手术后发烧可能与手术创伤、术后感染、脑脊液漏、药物反应或中枢性发热等因素有关。手术过程中对脑组织的牵拉、止血材料或植入物的异物反应、术后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均可能引起发热。
手术创伤是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开颅手术本身会造成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释放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后出现低热。这类发热通常不超过38.5摄氏度,术后1-3天逐渐消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解热镇痛药可缓解症状。若出现伤口红肿渗液、剧烈头痛需警惕感染可能。
术后感染需重点鉴别。开颅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颅内感染或肺部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持续高热超过39摄氏度伴寒战、意识改变、颈项强直时,需紧急进行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注射用万古霉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同时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早期下床活动、加强呼吸道护理有助于预防感染。
脑脊液漏引发的发热多伴有耳鼻漏液或切口渗液。颅底手术可能损伤硬脑膜导致脑脊液漏,继发细菌性脑膜炎时可出现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症状。确诊需结合脑脊液生化检查,治疗采用头孢噻肟钠注射剂等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严重者需行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保持半卧位、避免用力咳嗽擤鼻可降低发生概率。
药物热通常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弛张热,可能由麻醉剂、抗癫痫药或抗生素引起。常见于术后3-5天,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中枢性发热多见于下丘脑或脑干附近手术,表现为持续高热无汗,需采用物理降温配合溴隐亭片等药物调节体温中枢功能。这两种情况需通过详细用药史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术后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摄氏度持续24小时需及时就医。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如牛奶、鱼汤,逐步过渡到软食。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三个月内禁止游泳或潜水,定期复查头颅MRI观察肿瘤是否复发。若出现持续头痛、视力变化或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应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