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可通过靶向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放疗等方式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通常由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暴露、慢性抗原刺激、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靶向治疗通过特异性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硼替佐米注射剂、卡非佐米注射剂等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阻断肿瘤细胞蛋白质降解过程。这类治疗需联合地塞米松片等糖皮质激素增强疗效,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免疫调节药物能调节骨髓微环境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来那度胺胶囊、沙利度胺片等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发挥作用,常与地塞米松片组成联合方案。使用期间需注意深静脉血栓预防,妊娠期女性绝对禁用沙利度胺片。这类药物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要定期进行血液学监测。
传统化疗方案仍适用于部分患者,常用环磷酰胺片联合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剂等药物。化疗通过干扰DNA复制抑制肿瘤生长,但会同时影响正常细胞,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治疗期间需配合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片,并加强口腔护理预防黏膜炎。高龄或体能状态较差患者需调整剂量。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小于70岁且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通过大剂量化疗后输注自体干细胞重建造血系统。移植前需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常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剂。该治疗可能引发感染、出血或器官毒性,需在层流病房实施严格无菌护理。异基因移植因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较高,临床使用相对有限。
局部放疗主要用于缓解骨痛或预防病理性骨折,针对孤立性浆细胞瘤效果显著。通常采用分次照射模式,单次剂量2-3Gy,总剂量30-40Gy。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照射区域皮肤反应或骨髓抑制,需配合镇痛药物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于脊柱受累患者,放疗前需评估椎体稳定性,必要时先进行椎体成形术。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等不少于1.2g/kg体重。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但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钙摄入。治疗期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轻链蛋白排泄,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定期进行血钙监测和尿本周蛋白检测,出现发热或骨痛加重应及时就医。维持规律作息和乐观心态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