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可能导致肾衰竭,但概率较低。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肾脏慢性炎症,长期反复发作可能损伤肾实质,最终发展为肾衰竭。患者需积极控制感染并定期监测肾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若未及时治疗,细菌持续侵袭肾盂和肾实质,可能引发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病理改变。这些结构性损伤会逐渐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等肾功能减退表现。部分患者因反复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或免疫因素,肾脏损伤持续加重,可能进入慢性肾脏病3期以上阶段。
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抗感染治疗可避免肾衰竭。早期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能有效减少肾脏损伤。同时需处理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诱因,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应每3-6个月评估一次肾小球滤过率,出现乏力、水肿或血压升高时需及时就医。日常需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0.6-0.8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易吸收蛋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维持合理体重以减轻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