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形成主要与血管壁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硬化、感染或创伤、遗传因素等有关。脑动脉瘤是脑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的异常膨出,可能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通过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等方式确诊。
先天性血管中膜发育缺陷或后天获得性损伤可导致血管壁结构薄弱。血管壁中层平滑肌层缺失或弹性纤维断裂会降低血管抗压能力,在血流冲击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这种情况常见于颅内动脉分叉处,可能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剧烈头痛或眼部疼痛,确诊需依赖脑血管造影检查。
长期高血压或血流湍流可造成血管内皮机械性损伤。当血流对血管分叉处产生持续高压冲击时,血管壁会代偿性扩张形成囊状突起。这种情况多见于前交通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常伴随血压波动性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视力模糊或眼睑下垂等先兆症状。
血管壁脂质沉积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会破坏血管正常结构。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营养供应障碍,使中膜平滑肌萎缩变性,最终在血压作用下形成梭形动脉瘤。这类动脉瘤好发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常见于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患者,可能伴随眩晕或耳鸣等症状。
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感染性动脉瘤。病原体通过血流播散至脑血管,引发局部血管炎性坏死而形成蘑菇状突起。头部外伤则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壁结构,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这类患者通常有明确感染史或外伤史,可能出现发热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马凡综合征等伴有结缔组织缺陷。这些疾病患者的血管壁胶原蛋白合成异常,血管弹性减退,更易形成多发性动脉瘤。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年龄往往较早,可能合并其他系统异常表现,建议近亲属进行筛查。
预防脑动脉瘤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压剧烈波动,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确诊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遵医嘱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必要时接受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饮食上推荐低盐低脂膳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