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通常会造成淤血的形成。淤血是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出到周围组织形成的局部瘀斑,常见于撞击、挤压等外力作用后。
皮肤受到外力冲击时,局部毛细血管可能因压力过大而破裂,血液从血管内渗入皮下组织间隙。由于皮肤未破损,血液无法外流,便在皮下积聚形成淤血。初期淤血区域呈现红色或紫红色,随着时间推移,血红蛋白分解会逐渐变为青紫色、黄绿色直至消退。淤血范围与外力强度相关,轻微磕碰可能仅出现小面积瘀点,严重撞击则可能形成大片瘀斑。伴随淤血可能出现局部肿胀、按压疼痛等症状,通常1-2周可自行吸收。
部分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异常淤血,如血友病患者轻微碰撞即可形成大面积淤血,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淤血吸收时间显著延长。这类情况需警惕深部血肿风险,若淤血持续扩大、伴随剧烈疼痛或肢体活动障碍,提示可能存在肌肉间隙或关节腔出血。
发生淤血后24小时内可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出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避免反复揉搓淤血部位,防止二次损伤。若淤血肿直径超过5厘米、出现在头面部或重要关节部位,或伴随发热、皮肤破损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排查骨折或深部组织损伤。日常注意防护易碰撞部位,老年人及服用抗凝药物者需特别预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