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疾病常见的有脑干梗死、脑干出血、脑干脑炎、脑干肿瘤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血管病变、感染、肿瘤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眩晕、吞咽困难、肢体无力或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干梗死通常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导致,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出现突发性眩晕、复视、构音障碍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或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急性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脑干出血多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出血部位常见于脑桥。典型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迅速出现的意识障碍等。临床常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配合注射用尼莫地平控制血压。严重者需考虑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需长期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脑干脑炎多为病毒感染引起,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有关。患者常见发热、眼震、共济失调等表现。治疗需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抗病毒,配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反应。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需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脑干肿瘤以胶质瘤多见,儿童常见弥漫性内生型脑桥胶质瘤。症状呈渐进性发展,包括面部麻木、行走不稳、听力下降等。诊断明确后可考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胶囊化疗,部分局限型肿瘤可采用神经导航下显微切除术。术后可能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需加强营养支持。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脑血管畸形,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反复少量出血引起的阶段性神经功能缺损。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出血频繁或占位效应明显时,可选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或神经内镜下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磁共振监测病灶变化。
脑干疾病患者日常应保持血压稳定,避免剧烈体位变化。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吞咽困难者需调整食物质地。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和言语功能练习,注意预防跌倒和呛咳。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禁止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