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骨骼畸形主要有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过度、颧骨发育异常、偏颌畸形、小颌畸形等类型。
上颌骨发育不足表现为面中部凹陷,可能由遗传因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外伤导致。患者常伴有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功能异常等症状。轻度可通过正畸治疗改善,严重者需行上颌骨截骨前移术。治疗期间需配合口腔清洁护理,避免硬质食物刺激。
下颌骨发育过度形成"地包天"面容,多与遗传、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典型症状包括下颌前突、咀嚼困难,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治疗采用正颌手术联合正畸矫正,术后需流质饮食2-4周,定期复查咬合关系。
颧骨发育异常分为颧骨过高或过低,可能影响面部对称性。先天性因素常见,部分患者伴有颅缝早闭综合征。轻度畸形可通过填充或磨削手术改善,严重者需三维截骨。术后需避免面部受压,防止植入物移位。
偏颌畸形表现为下颌中线偏移,多由单侧髁突发育异常引起。患者常伴有关节弹响、面部不对称等症状。治疗需正畸与正颌联合干预,严重者需进行颌骨重建手术。日常应避免单侧咀嚼,定期进行咬合功能训练。
小颌畸形特征为下颌后缩,可能引发呼吸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病因包括Pierre-Robin序列征等先天性疾病。儿童期可通过牵引成骨术促进发育,成人多采用下颌骨前移术。术后需监测呼吸道通畅度,睡眠时保持侧卧位。
面部骨骼畸形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健康。避免外伤和不良口腔姿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术后恢复期需遵医嘱进行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增加咀嚼强度。出现疼痛加剧或伤口异常应及时复诊,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因容貌问题导致的自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