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睡眠习惯通常可以缓解失眠。失眠可能与作息紊乱、心理压力、环境干扰等因素有关,调整睡眠行为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是缓解失眠的基础,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能帮助稳定生物钟。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减少白天卧床时间,有助于夜间睡眠驱动力积累。睡前1-2小时应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和隔音设施可优化睡眠环境。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尤其下午3点后不宜饮用含咖啡因饮料。
部分失眠与焦虑情绪相关,可通过正念冥想或呼吸训练放松身心。记录睡眠日记能识别影响睡眠的具体因素。若存在慢性疼痛或呼吸问题等躯体疾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可能需要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来减少夜间觉醒。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可能产生依赖性,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
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饮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晚餐。可尝试温牛奶、小米粥等含色氨酸的食物,配合温水泡脚或轻柔音乐帮助入眠。如自我调节无效或伴随日间功能损害,建议到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