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肾病可能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高钙血症、轻链蛋白尿、肾小管损伤、淀粉样变性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异常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接受针对性治疗。
骨髓瘤细胞异常增殖可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蛋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或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时可进展为肾病综合征。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如使用硼替佐米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抑制浆细胞增殖,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清除异常蛋白。
骨髓瘤骨破坏会释放大量钙离子进入血液,当血钙超过正常范围时可引发高钙血症。过高的血钙可导致肾小管钙盐沉积、肾血管收缩及尿浓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多尿、烦渴甚至急性肾损伤。治疗需静脉补液利尿,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吸收,同时限制钙摄入。
骨髓瘤细胞分泌的游离轻链蛋白可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重吸收,过量轻链蛋白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患者尿中可检测到本周蛋白,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肾小管酸中毒。治疗需使用环磷酰胺片联合化疗减少轻链产生,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轻链蛋白、钙盐结晶等物质可直接毒性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病理可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为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等近端小管功能障碍。治疗需纠正代谢紊乱,使用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部分骨髓瘤患者轻链蛋白可形成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肾组织,造成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病变。患者常出现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伴大量蛋白尿,肾活检刚果红染色阳性可确诊。治疗需使用马法兰片联合泼尼松片化疗,新型药物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对部分患者有效。
骨髓瘤肾病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左右以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避免剧烈运动及跌倒预防病理性骨折,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及尿蛋白指标。出现严重水肿或尿量减少时应立即就诊,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化疗方案或使用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