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情绪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易怒或烦躁、自我否定、社交回避等。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障碍为核心的心理疾病,青少年患者可能因生理变化、学业压力或家庭环境等诱因出现典型情绪症状。
持续两周以上的悲伤或空虚感是核心症状,表现为经常哭泣、表情淡漠,对日常活动失去愉悦感。部分青少年会描述“心里像压着石头”或“快乐被抽空”,这种情绪在早晨加重,可能伴随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
对既往热衷的娱乐、社交或学习活动兴趣显著下降,如放弃兴趣爱好、拒绝朋友邀约。典型表现为长时间独处、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甚至对个人卫生漠不关心,这种变化往往被家长误认为懒惰或叛逆。
约60%青少年患者会以易激惹为主要表现,常因小事爆发激烈情绪反应,如摔物品、言语攻击。这种烦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事后又陷入自责,与青春期情绪波动不同,其发作频率和强度明显超过正常范围。
过度贬低自身价值,产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等扭曲认知,常伴随成绩下滑后过度自责。部分患者会出现病理性自罪感,将无关事件归咎于自己,严重者可能产生自杀意念,需警惕“活着没意思”等危险表述。
主动切断与亲友的联系,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但在独处时孤独感加剧。有些青少年会伪装正常社交,实则情感疏离,这种“微笑型抑郁”更具隐蔽性,家长需观察其是否出现人际互动时的疲惫感与勉强感。
当发现青少年持续两周以上出现多种情绪症状时,建议家长保持非批判性沟通,避免说教或指责。可陪同进行适度运动如每日30分钟散步,保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优先选择富含色氨酸的香蕉、燕麦等食物。需及时至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专业评估后可能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或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情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