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是二期梅毒的典型皮肤表现,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属于性传播疾病。梅毒疹可能表现为玫瑰疹、斑丘疹、脓疱疹等多种形态,常伴随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梅毒疹的出现提示梅毒螺旋体已进入血液播散阶段,需及时就医治疗。
梅毒疹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传播。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过2-4周潜伏期出现硬下疳(一期梅毒),若未治疗,6-8周后发展为二期梅毒疹。高危性行为、多性伴侣、未使用安全套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
梅毒疹多呈对称分布,常见于躯干、四肢和掌跖部位。早期为直径0.5-2厘米的玫瑰色斑疹,压之褪色;进展为铜红色丘疹或鳞屑性斑块,掌跖部可出现特征性环状脱屑疹。部分患者伴有黏膜斑、扁平湿疣,全身症状包括低热、头痛、关节痛等。
诊断需结合病史与实验室检查。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用于筛查;确诊需做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或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皮损处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螺旋体,但操作要求较高。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或多西环素片。治疗需遵循足量、足疗程原则,早期梅毒疹经规范治疗后可完全消退。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性伴侣需同步筛查。
及时治疗的梅毒疹患者预后良好,但未治疗者可进展为三期梅毒,累及心血管或神经系统。预防需坚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共用注射器。孕妇应常规进行梅毒筛查,确诊后立即治疗以防胎儿感染。治愈后需定期随访血清学指标2-3年。
梅毒疹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损以防继发感染。治疗期间禁酒并保证充足休息,饮食需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以增强免疫力。所有性伴侣均应接受检测和治疗,治愈前禁止无保护性行为。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至皮肤性病科就诊,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