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遇冷后出现风团、瘙痒、红肿,严重时可伴有全身反应。寒冷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主要由冷刺激诱发,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类。
皮肤接触冷空气、冷水或冷物体后数分钟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边界清晰,可孤立或融合成片。风团通常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自行消退,但反复接触冷刺激会反复发作。部分患者风团周围伴有红晕,按压时褪色。
风团出现时常伴随剧烈瘙痒,搔抓后可能加重皮肤红肿。瘙痒程度因人而异,从轻度刺痒到难以忍受的灼痒均可能出现。寒冷刺激越强,瘙痒症状通常越明显。
部分患者除风团外还会出现皮下组织肿胀,多见于面部、嘴唇、眼睑或手足部位。肿胀区域皮肤紧绷发亮,按压无凹陷,可能伴有麻木或灼热感。血管性水肿消退时间比风团更长,需数小时至数天。
严重暴露于寒冷环境时,可能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这类情况多见于全身大面积接触冷刺激,如冷水游泳或冬季户外活动时。
少数患者在冷刺激后4-6小时才出现皮疹,称为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皮疹形态与即刻型类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不适。迟发型需与冷球蛋白血症等疾病鉴别。
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需避免突然接触冷刺激,冬季注意保暖防护,外出时可佩戴手套、围巾等。日常洗澡水温不宜过低,避免食用冰冷食物。若出现反复发作或严重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病因,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或进行脱敏治疗。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瘙痒,但禁止热敷以免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