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急性荨麻疹
中医将荨麻疹主要分为风热型、风寒型、气血两虚型、胃肠湿热型四种证型,治疗需根据证型辨证施治。
表现为皮疹色红、灼热加重,多因外感风热或饮食辛辣诱发。可选用消风散加减,常...
治疗荨麻疹常用药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和依巴斯汀等抗组胺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剂型。
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可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和风团,适用...
荨麻疹恢复期可通过避免诱因、皮肤护理、药物维持、定期复查等方式促进康复。恢复期症状可能反复,需综合管理以减少复发概率。
远离已知过敏原如海鲜、花粉等,减少物理刺激如抓...
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寒冷刺激、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治疗、生物制剂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冷暴露诱发,与肥大细胞异常活化、组胺释放增多等因素有关。
减少冷...
一来月经就有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激素调节、局部护理、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荨麻疹可能与激素波动、过敏反应、免疫功能紊乱、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月经期荨麻疹发作时可...
药物确实可能导致荨麻疹,常见诱因包括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及疫苗等,临床表现为皮肤风团伴瘙痒,严重时可合并血管性水肿。
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
荨麻疹可能由食物过敏、物理刺激、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过敏原回避等方式治疗。
部分患者因摄入海鲜、坚果等致敏食物...
荨麻疹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部分可能转为慢性。荨麻疹的预后与病因控制、免疫状态、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急性荨麻疹通常由食物过敏或感染诱发,病程多在6周内自愈。抗...
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过敏原回避等方式治疗。荨麻疹通常由食物过敏、物理刺激、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
四个月大孩子得了荨麻疹可通过冷敷缓解瘙痒、排查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治疗。荨麻疹通常由食物过敏、接触刺激物、感染、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家长需用冷...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涨奶想回奶可通过减少哺乳频率、冷敷乳房、服用回奶药物、调整饮食、佩戴合适文胸等方法缓解。涨奶通常由乳汁分泌过多、哺乳间隔过长、乳腺导管堵塞等原因引起。
1、减少哺乳频率
逐渐延长哺乳间隔时间,减少对乳头的刺激,有助于降低泌乳素分泌。初期可先减少1-2次哺乳,用吸奶器排出少量乳汁缓解胀痛,避免完全排空。随着时间推移,乳汁分泌量会自然减少。此方法需注意循序渐进,突然停止哺乳可能导致乳腺炎。
2、冷敷乳房
使用冷藏后的毛巾或专用冷敷垫冷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泌乳,同时缓解胀痛和水肿。冷敷时需避开乳头区域,避免温度过低造成组织损伤。可配合轻柔按摩促进淋巴回流,但禁止大力揉搓乳房。
3、服用回奶药物
溴隐亭片能直接抑制垂体泌乳素分泌,维生素B6片可调节神经递质减少乳汁生成,炒麦芽水煎剂通过麦角胺样物质抑制泌乳。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溴隐亭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副作用,哺乳期妇女禁用雌激素类药物。
4、调整饮食
减少汤水和高蛋白食物摄入,避免饮用鲫鱼汤、猪蹄汤等催乳食物。适量食用韭菜、山楂、苦瓜等具有回乳作用的食材,炒麦芽茶代茶饮效果较明显。饮食调整需持续1-2周,期间保持营养均衡,避免突然节食影响健康。
5、佩戴合适文胸
选择无钢圈、全罩杯的哺乳文胸,提供适度支撑又不压迫乳腺。材质应透气吸汗,肩带宽度需分散压力,避免过紧影响淋巴回流。夜间可继续佩戴睡眠文胸,防止乳房下垂和意外挤压。文胸需及时更换保持清洁,预防乳腺感染。
回奶期间应保持乳房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后擦干。观察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乳腺炎征兆,出现硬块时可尝试手法排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激素分泌。如胀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排除乳腺炎等并发症。回奶过程通常需要7-10天,个体差异较大需耐心调整。
脂肪肝通常不会直接引起脚部症状,但严重脂肪肝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时,可能出现脚踝水肿、皮肤瘙痒等症状。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能出现全身性表现。
1、脚踝水肿
肝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引发水肿。常见于脚踝等低垂部位,按压后出现凹陷。需排查是否合并肝硬化或心肾功能异常,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配合低盐饮食。
2、皮肤瘙痒
胆汁淤积时胆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能引起脚部皮肤顽固性瘙痒。可能与脂肪肝合并胆管损伤有关,需检测胆红素水平。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代谢。
3、皮肤黄染
严重脂肪肝导致黄疸时,胆红素代谢障碍可使脚部皮肤呈现橙黄色。常伴随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需进行肝功能检查,明确是否发生脂肪性肝炎,必要时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
4、足部麻木
长期未控制的脂肪肝可能诱发周围神经病变,出现双脚对称性麻木或刺痛感。与高脂血症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相关,需监测血糖排除糖尿病。可服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维生素B1片改善代谢。
5、指甲变化
慢性肝病可能导致脚趾甲变薄、出现白色横纹或匙状甲。与蛋白质合成不足及微量元素缺乏有关,需评估营养状况。建议补充蛋白粉及复合维生素,定期修剪指甲避免继发感染。
脂肪肝患者应限制高脂高糖饮食,每日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避免饮酒及滥用药物加重肝脏负担,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肝功能。若脚部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腹水、呕血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排查肝硬化等并发症。
小儿抽动症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神经调控治疗、家庭护理等方式治疗。小儿抽动症通常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围产期损伤、环境刺激等原因有关。
1、心理行为干预
习惯逆转训练是常用方法,通过帮助儿童识别抽动前兆并学习替代行为来减少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因抽动症引发的焦虑情绪。家长需配合医生制定行为管理计划,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
2、药物治疗
硫必利片常用于控制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可调节多巴胺受体功能。盐酸可乐定贴片适用于合并注意力缺陷的患儿,具有中枢性降压和镇静作用。阿立哌唑口崩片作为新型抗精神病药,能改善神经递质异常且副作用较小。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3、中医调理
采用平肝熄风法,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加减。针灸选取百会、风池等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推拿按摩可通过揉按太冲、合谷等穴位缓解症状。中医治疗周期较长,需配合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4、神经调控治疗
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对难治性抽动症可能有效。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帮助患儿学会自主调节脑电活动。这类物理治疗通常需要多次重复进行,家长应督促患儿坚持完成疗程。
5、家庭护理
保持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睡眠有助于神经系统恢复。避免让患儿接触紧张刺激的影视内容或电子游戏。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镁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香蕉、全谷物。家长需记录症状变化日记,定期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小儿抽动症治疗需要长期综合管理,家长应避免过度纠正孩子的抽动行为。日常可引导孩子参与游泳、瑜伽等舒缓运动,减少剧烈对抗性活动。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维持均衡饮食结构,限制高糖高脂零食摄入。若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自伤行为,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代谢异常、基因突变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肠息肉发生。这类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息肉,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建议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息肉。遗传性息肉病可能伴随皮肤色素沉着、骨瘤等肠外表现,需综合评估。
2、慢性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长期刺激肠黏膜,可能导致炎性息肉形成。炎症反复发作会造成黏膜修复异常,形成息肉样增生。这类息肉通常需要控制原发炎症,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必要时行内镜下切除。
3、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肠息肉发生风险。这类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延长致癌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促进息肉形成。
4、胆汁代谢异常
胆汁酸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肠黏膜异常增生。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持续进入肠道,某些次级胆汁酸具有促增生作用。这类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高脂饮食,必要时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代谢。
5、基因突变
APC、KRAS等基因突变参与散发性肠息肉的发生发展。这些突变会导致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失衡,逐步形成腺瘤性息肉。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息肉癌变风险,高危患者需缩短随访间隔,密切监测息肉变化。
预防肠息肉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每周进行适度运动。饮食上增加全谷物、豆类等膳食纤维摄入,限制加工肉类。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及时处理。有肠癌家族史或炎症性肠病患者应更早开始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