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发热畏寒、肌肉酸痛等。胃肠型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引发,多表现为消化系统与全身症状并存。
胃肠型感冒早期多出现胃部不适,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恶心感,严重时可引发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或胃液,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病毒感染会刺激胃肠黏膜,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呕吐中枢兴奋。儿童患者呕吐症状更显著,家长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电解质紊乱。
病毒侵袭肠道上皮细胞后造成肠黏膜损伤,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全腹绞痛,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糊便,每日可达3-10次,严重者可能出现黏液便。肠蠕动加快伴随肠鸣音亢进,肠道渗透压改变导致水分重吸收障碍。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病毒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食欲调节中枢,同时胃肠充血水肿影响消化功能,患者常出现厌食、早饱感。胃酸分泌减少导致食物滞留时间延长,可能加重恶心症状。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刺激胃肠。儿童患者家长需少量多次喂养,必要时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
约半数患者出现38℃左右中低度发热,病毒血症期可能伴有寒战、四肢冰冷等体温上升期表现。发热通常持续1-3天,与炎症介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有关。可物理降温并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不退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慎用解热镇痛药以免加重胃肠刺激,儿童发热家长应避免过度包裹。
病毒代谢产物及炎症因子入血后,可引起全身肌肉关节酸胀疼痛,以腰背部及四肢近端为著。乳酸堆积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加重不适感,活动时疼痛明显。保持卧床休息有助于缓解症状,适当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若出现腓肠肌压痛或尿色加深,应排除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
胃肠型感冒期间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1000-1500毫升。饮食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原则,避免生冷、辛辣及高纤维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后及时清洁会阴部预防皮肤浸渍。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及粪便病原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