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具有潜在致命性的恶性肿瘤。该病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异常增殖,可能导致骨质破坏、肾功能衰竭、贫血等严重并发症。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与疾病分期、基因异常、对治疗的反应等因素相关,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可能显著缩短。
多发性骨髓瘤的致命风险主要来源于疾病进展引发的器官功能损害。肿瘤细胞大量增殖会侵蚀骨骼,造成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异常免疫球蛋白过度分泌可导致肾脏淀粉样变性,最终发展为尿毒症;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后会出现重度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这些并发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直接威胁生命。现代医学通过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等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已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部分病例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少数患者可能因疾病侵袭性较强或治疗反应不佳而预后较差。高危型多发性骨髓瘤伴随特定染色体异常如del(17p)时,肿瘤细胞增殖更快且更容易耐药。疾病终末期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急情况。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了治愈可能,但移植相关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仍需警惕。
确诊多发性骨髓瘤后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肾功能、血清游离轻链等指标,通过影像学评估骨病变程度。治疗期间需注意预防感染,保持适度活动量避免骨质流失,限制高钙食物摄入。出现持续骨痛、水肿或意识改变时应立即就医。规范化的全程管理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