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已具有传染性,但病毒排出量在发病后3-5天达到高峰,此时传染性最强。患儿的口鼻分泌物、粪便、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品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玩具、餐具等物品被污染后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发病1周后病毒排出量逐渐减少,传染性随之降低,但部分患儿粪便中病毒可持续排出2-4周。
极少数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能出现长期排毒现象,病毒排出时间可能延长。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等特殊人群排毒期可能超过1个月。这类患儿需要加强隔离措施,避免造成家庭内传播或社区传播。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排出病毒,但传染源作用相对有限。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家长处理患儿分泌物后要及时洗手,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需加强晨检和环境消毒,防止疫情扩散。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