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性肺炎是指由非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包括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化学性肺炎、药物性肺炎等类型。这类肺炎通常与免疫反应、物理化学刺激或药物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与感染性肺炎相似,但治疗原则存在差异。
过敏性肺炎由吸入有机粉尘或化学物质触发免疫反应所致,常见于接触霉变谷物、鸟类羽毛或化工原料的人群。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促、低热等表现,胸部CT可见磨玻璃样阴影。治疗需立即脱离过敏原,严重时需使用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必要时联合孟鲁司特钠片调节免疫反应。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辐射导致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损伤。症状多在放疗后1-3个月出现干咳、胸痛,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治疗采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抗氧化,配合甲泼尼龙片控制炎症,后期需长期使用吡非尼酮胶囊抗纤维化。
化学性肺炎因吸入有毒气体或误吸胃内容物引起,如氯气中毒或胃酸反流导致肺损伤。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咯血,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浸润影。急性期需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异物,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抑制炎症反应,联合氨溴索注射液促进排痰。
部分化疗药如博来霉素、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可能诱发肺间质病变。患者用药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障碍。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使用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冲击治疗,严重病例需联合环磷酰胺注射液控制病情进展。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属于病因未明的慢性肺纤维化疾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典型症状为活动后气促伴杵状指,高分辨率CT显示网格状改变。治疗采用尼达尼布胶囊联合吡非尼酮胶囊抗纤维化,急性加重时需使用注射用甲强龙控制炎症反应。
非感染性肺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致病因素,定期监测肺功能变化。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进行适度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出现持续咳嗽、气短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查胸部影像学,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用药者需遵医嘱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不可自行增减激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