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控的慢性疾病,严重程度与炎症范围、病程长短及并发症有关,主要分为轻度黏膜炎症、反复发作型、合并肠狭窄或穿孔等类型。
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时表现为间歇性腹痛腹泻,可通过低纤维饮食调节和益生菌制剂改善,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活菌等。
病程超过2年且每年发作3次以上需警惕,可能与免疫异常或感染有关,需使用美沙拉嗪缓释片、柳氮磺吡啶等药物控制活动期症状。
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肠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伴随持续发热、血便等症状,需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或进行肠段切除手术干预。
全结肠炎病史超过10年者需定期肠镜筛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概率较普通人高,建议每年进行病理活检监测。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记录排便情况变化,症状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复查肠镜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