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反应可能由药物污染、输液器具污染、内毒素释放、个体敏感性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注射用药物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被热原污染,常见于生物制剂或大分子药物。需更换合格药品,可使用地塞米松、异丙嗪、肾上腺素进行紧急处理。
输液器或注射器灭菌不彻底导致热原残留。应立即更换无菌器具,配合使用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等抗组胺药物。
革兰阴性菌死亡后释放内毒素,多见于抗生素使用初期。需监测体温变化,备好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解热药物。
部分患者对热原物质存在超敏反应,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风险更高。治疗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如泼尼松、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进行静脉治疗前应严格检查药品及器械质量,过敏体质患者需提前告知医务人员,出现寒战发热等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液并保持静脉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