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光照治疗、暂停母乳喂养、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新生儿肝脏代谢能力不足、喂养不足、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原因引起。
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10-12次,确保每日摄入充足母乳,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家长需观察婴儿排尿排便次数,若每日尿片湿润少于6次或排便延迟,需及时咨询医生。
当血清胆红素超过安全阈值时,医生可能建议蓝光照射治疗。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眼部及会阴保护,治疗期间注意补充水分。
严重时可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改用配方奶喂养。家长需使用吸奶器维持泌乳,暂停期间每日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待指标下降后逐步恢复母乳。
对于顽固性病例,医生可能开具苯巴比妥、茵栀黄口服液、益生菌等药物。家长须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及大便性状。
多数母乳性黄疸2-3周内自行消退,家长应定期监测皮肤黄染范围变化,若发现黄疸蔓延至四肢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