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超过6个月,主要包括轻度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发展阶段。
肝脏炎症轻微,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通常通过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控制病毒复制。
肝脏已出现纤维化但功能尚可代偿,伴随门静脉高压表现如脾肿大,需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联合护肝药物如水飞蓟素、双环醇等。
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治疗需在抗病毒基础上结合利尿剂、内镜下止血等对症处理,严重者需考虑肝移植。
HBV感染是肝癌主要诱因之一,表现为肝脏占位性病变,早期可通过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需结合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进行综合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定期复查肝功能、HBV-DNA及肝脏超声,接种甲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