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膈疝、早产儿呼吸暂停等严重疾病,其潜在危害主要包括气压伤、感染风险、氧中毒、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呼吸机正压通气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引发气胸或纵隔气肿,表现为突发血氧下降和呼吸不对称,需立即调整通气参数并配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气管插管破坏呼吸道屏障,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概率,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需严格无菌操作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长期高浓度给氧可损伤视网膜血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肺纤维化,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的安全范围。
机械通气可能干扰肺泡和毛细血管正常发育,形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表现为长期氧依赖,可采用咖啡因和肺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治疗。
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定期评估呼吸参数,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过渡到无创通气,出院后应定期进行肺功能和眼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