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和阳虚可通过典型症状、舌象、脉象及伴随体征进行区分,主要表现有潮热盗汗与畏寒肢冷、舌红少苔与舌淡胖嫩、细数脉与沉迟脉、口干咽燥与气短懒言等。
阴虚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为主,夜间症状加重;阳虚以畏寒肢冷、神疲乏力为特征,遇冷加剧。阴虚者可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阳虚者适合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
阴虚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剥脱;阳虚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舌象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阴虚多见细数脉,脉率快而无力;阳虚常见沉迟脉,脉位深且速率慢。脉诊需由中医师操作,自行把脉易误判。
阴虚常伴口干咽燥、眩晕耳鸣;阳虚多现气短懒言、小便清长。两类体质可能并存,出现阴阳两虚时需专业中医辨证。
日常可观察症状变化记录,避免自行用药,体质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宜选择银耳百合等滋阴)或羊肉生姜(温阳)类食物辅助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