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蛋白偏高可能提示脱水、慢性炎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长期未干预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问题。
体液丢失导致血液浓缩,总蛋白相对升高。增加水分摄入可纠正,无须特殊治疗,但需排查腹泻、烧伤等诱因。
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球蛋白合成。需控制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药物。
慢性肝炎可能导致球蛋白代偿性增高。伴随乏力、黄疸等症状,需保肝治疗,如使用水飞蓟宾、双环醇、甘草酸二铵等药物。
恶性浆细胞过度产生异常球蛋白。需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达雷妥尤单抗等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日常需保持清淡饮食,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出现水肿或头晕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