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流产的时间窗口通常为孕5-12周,具体方式选择与孕周密切相关,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流产、负压吸引术、钳刮术等,实际需根据胚胎发育情况及孕妇健康状况综合评估。
适用于孕7周内,通过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监护下进行,可能出现腹痛及阴道出血等药物反应。
适用于孕6-10周,采用电动负压装置清除妊娠组织,手术时间短但需预防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需观察出血量及感染迹象。
适用于孕11-14周,通过器械扩张宫颈后夹取胚胎组织,手术难度较高,可能增加宫颈损伤风险,需由经验丰富医师操作。
孕中期后需采用利凡诺尔羊膜腔注射等引产方式,过程类似分娩但风险显著增加,须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实施。
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均需完善术前检查,流产后应注意休息两周以上,避免重体力劳动并定期复查超声,出现发热或异常出血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