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贫血通常出现在小儿出生后2-3个月,早产儿可能提前至生后1-2周,主要与胎儿血红蛋白转换、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下降、生长发育需求增加、铁储备不足等因素有关。
胎儿期血红蛋白逐渐被成人型替代,出生后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暂时性血红蛋白下降,无须特殊治疗,定期监测血常规即可。
脱离母体高氧环境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足月儿多能自行调节,早产儿可能需观察喂养情况及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婴儿体重快速增长导致血容量扩张,可能加重贫血表现,建议家长保证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铁储存量少,可能发展为缺铁性贫血,需遵医嘱使用蛋白琥珀酸铁、葡萄糖酸亚铁等药物干预。
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6月龄后及时添加强化铁辅食,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评估贫血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