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青光眼可能由遗传因素、房角发育异常、母体感染、孕期药物暴露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约10%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史,与CYP1B1等基因突变相关。建议家长对新生儿进行眼科筛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或噻吗洛尔滴眼液控制眼压。
胚胎期眼前房角结构发育障碍导致房水排出受阻。患儿常出现畏光、流泪等症状,需通过房角切开术或小梁切除术重建排水通道。
妊娠期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胎儿眼部发育。家长需观察婴儿是否伴有角膜混浊、眼球增大等体征,早期干预可选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孕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惊厥药物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典型表现为牛眼征,需通过前房穿刺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降低眼压。
确诊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眼压和视神经变化,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避免使用影响房水代谢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