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有一定效果,主要通过补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调理肝肾等方法改善症状,可配合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疗法,但严重骨质疏松仍需结合西医抗骨松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常用淫羊藿、骨碎补等补肾中药,配合龟鹿二仙胶等方剂改善骨代谢。
针对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使用丹参、当归等活血药材,可缓解骨痛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脾虚型患者采用黄芪、白术等健脾药物,通过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钙质利用率。
肝肾不足者适用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药物,有助于改善激素水平相关的骨量流失。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在中医治疗期间保持适度运动,增加奶制品和深色蔬菜摄入,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阿仑膦酸钠等抗骨质疏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