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药物诱发的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出血性疾病,常见诱因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小板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奎宁等抗疟药,肝素等抗凝药,磺胺类抗菌药最易诱发。
用药后1-2周突发皮肤紫癜、口腔血疱,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常低于30×10⁹/L。
需结合用药史和实验室检查,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重症可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
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致敏药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出血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