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乙肝感染可通过母婴阻断治疗、定期肝功能监测、疫苗接种防护、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乙肝病毒感染可能由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妊娠晚期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酯或替比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降低90%以上母婴传播概率。
每4-6周检测转氨酶和乙肝病毒载量,若出现肝功能异常或病毒活跃复制,需调整抗病毒方案。孕期禁用干扰素类药物治疗。
未感染配偶及家庭成员应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孕妇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避免腌制食品和酒精。分娩后继续抗病毒治疗者不宜哺乳。
建议妊娠期乙肝患者在传染科和产科联合门诊定期随访,分娩时选择具备乙肝母婴阻断资质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