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感染乙肝可通过抗病毒治疗、肝功能监测、母婴阻断干预、疫苗接种等方式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可能由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妊娠中晚期病毒载量较高时可使用替诺福韦酯等妊娠B类抗病毒药物,需严格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避免使用恩替卡韦等妊娠C类药物。
每月需检测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干预。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肝脏负担,需警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成功率超过90%。剖宫产不能降低传播风险,自然分娩后做好被动免疫即可。
未感染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孕妇无需额外接种,但需确保新生儿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疫苗接种。
孕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定期进行产科和感染科联合随访,分娩后仍需持续监测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