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后发热可能由肿瘤坏死吸收热、感染性发热、药物反应或栓塞综合征引起,通常可通过对症退热、抗感染治疗或调整介入方案缓解。
介入治疗导致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坏死物质释放致热原引发低热。体温多低于38.5℃,持续3-5天,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双氯芬酸钠等解热镇痛药。
操作过程中病原体入侵或术后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表现为高热伴寒战。需进行血培养检查,根据结果使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或亚胺培南等抗生素。
灌注化疗药物如顺铂、表柔比星等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热原。多为一过性发热,可配合地塞米松或盐酸异丙嗪等药物缓解。
碘油栓塞剂或微球栓塞血管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常伴右上腹痛。发热通常48小时内消退,严重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
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补充足够水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若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39℃应及时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