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性支气管狭窄可通过解除压迫源、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术、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肿瘤压迫、淋巴结肿大、血管异常、瘢痕挛缩等原因引起。
针对外部压迫因素如肿瘤或肿大淋巴结,需通过影像学定位后采取针对性处理。良性肿瘤可经支气管镜切除,恶性肿瘤需结合放化疗。
急性期可使用氨茶碱缓解支气管痉挛,布地奈德雾化减轻黏膜水肿,必要时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控制感染。需在呼吸科医师指导下用药。
对瘢痕性狭窄可采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短期内改善通气功能。该操作需在介入放射科配合下完成,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再狭窄。
严重血管压迫或复杂气道畸形需胸外科干预,常见术式包括支气管成形术、血管悬吊术等。术前需完善肺功能及三维重建评估。
患者应避免烟雾刺激,保持环境湿度适宜,术后遵医嘱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出现咯血或呼吸困难加重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