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通常不需要灌肠治疗,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补液支持、饮食调整、肠道微生态调节等方式控制病情。灌肠仅用于严重并发症或特殊情况下辅助治疗。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首选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
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轻症口服补液盐,中重度需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尤其儿童和老年人需密切监测。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低纤维饮食,避免牛奶等加重腹泻的食物。
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缩短腹泻持续时间。
出现高热不退、脓血便加重或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灌肠仅用于肠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等特殊情况,须严格遵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