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原发病因及胆红素水平。溶血性黄疸可能由新生儿ABO溶血病、蚕豆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引起,轻度时可能仅表现为皮肤黄染,重度时可能导致胆核黄疸等神经系统损害。
溶血性黄疸的常见病因包括新生儿ABO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红细胞被母体抗体破坏,通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伴随贫血和肝脾肿大。蚕豆病患者食用蚕豆或某些药物后诱发急性溶血,黄疸进展迅速,可能伴有酱油色尿和乏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抗体攻击红细胞导致慢性溶血,黄疸呈波动性,可能伴随苍白和脾肿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因红细胞膜缺陷易被脾脏破坏,黄疸多为轻度但持续存在。疟疾等感染性疾病也可通过红细胞破坏引发黄疸,常伴有发热和寒战。
严重溶血性黄疸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甚至抽搐,成人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急性大量溶血可引起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损伤。长期慢性溶血可能继发胆结石和脾功能亢进。极重度溶血会导致休克和多器官衰竭,需紧急输血治疗。
出现溶血性黄疸需立即就医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胆红素水平。避免诱发因素如蚕豆病者禁食蚕豆,新生儿溶血病需光疗或换血治疗。日常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溶血。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自身免疫性溶血,严重贫血时需输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