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型骨髓炎是一种慢性骨髓炎,主要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疾病进展可能由外伤感染、血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感染扩散或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
开放性骨折或手术后伤口污染可能导致细菌直接侵入骨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早期表现为伤口红肿热痛,后期出现骨质硬化。治疗需清创引流,配合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抗生素。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常见于儿童长骨干骺端。典型症状为间歇性骨痛伴低热,X线显示骨膜反应。需静脉使用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控制感染。
皮肤溃疡、牙周脓肿等邻近组织感染可穿透骨膜侵袭骨质,多见于下颌骨或指骨。特征为病灶周围软组织肿胀伴窦道形成。治疗应处理原发感染灶,联合使用甲硝唑和喹诺酮类药物。
糖尿病、HIV感染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不典型骨髓炎。表现为隐匿性骨痛和病理性骨折风险增高。需基础疾病控制与长期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病灶清除术。
患者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患肢负重,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骨质修复情况。急性发作期需严格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