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形成主要与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障碍有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乳糜微粒代谢异常、高密度脂蛋白功能下降及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
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能力下降时,甘油三酯无法正常转运出肝细胞,导致脂质沉积。常见于胰岛素抵抗或酒精性肝病,表现为肝区胀痛,可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或甘草酸二铵。
餐后乳糜微粒残粒在肝内蓄积会加重脂肪变性,多见于高脂饮食人群。这类患者需限制脂肪摄入,合并高脂血症时可考虑非诺贝特、阿托伐他汀等调脂药物。
高密度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功能受损时,肝内胆固醇酯堆积可能诱发脂肪肝。常伴随动脉硬化表现,治疗需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联用普罗布考或烟酸制剂。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减少会导致肝内脂质清除障碍,常见于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多有黄色瘤体征,需采用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干预。
建议定期检测肝功能与血脂水平,控制每日脂肪摄入量低于30克,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