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的致病特点主要有侵袭力强、内毒素作用、肠毒素效应、免疫逃逸能力。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均可导致全身性感染,但临床表现和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伤寒沙门菌通过菌毛黏附肠上皮细胞,穿透肠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副伤寒沙门菌则更易引起局部肠道炎症。两者均可经血液播散至全身。
菌体裂解释放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导致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等典型症状。副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活性略低于伤寒菌。
伤寒沙门菌分泌的肠毒素可抑制钠离子吸收,副伤寒沙门菌产生的肠毒素更易引发水样腹泻。两者均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伤寒沙门菌能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繁殖,副伤寒沙门菌则通过抗原变异逃避宿主免疫。这种特性导致感染易转为慢性或复发。
预防伤寒与副伤寒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出现持续发热伴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培养检测。疫苗接种对高危人群具有保护作用。